王禹偁《和陈州田舍人留别·其四》高考试题模式训练设计
祝贵春
阅读下面这首宋诗,完成1-2题。
和陈州田舍人留别·其四
淮阳冰绽柳条新,风物暄妍土俗淳。
捧诏暂辞双阙路,劝农深入四郊春。
茶烟静拂听琴鹤,谷雨轻笼锄麦人。
赢得褰帷恣吟兴,落花飞絮满车茵。
【注】 ①褰帷:掀开车帷,指官员体察民情。
1.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 首联以“冰绽柳新”“风物暄妍”点明初春时令,展现淮阳春回大地的生机。
B. 颔联“捧诏”“劝农”两件事,既交代留别诗人的职责,又暗含对农耕的重视。
C. 颈联“茶烟静拂听琴鹤”与陆游《临安春雨初霁》中“矮纸斜行闲作草”意境、情感一致。
展开剩余82%D. 尾联“落花飞絮”以景结情,既呼应春景,又暗含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沉醉。
2. 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,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 全诗以白描手法为主,语言质朴,与白居易“新乐府”风格一脉相承。
B. “谷雨轻笼”运用通感,将视觉的雨幕转化为触觉的轻柔,突出农人劳作的艰辛。
C. “琴鹤”象征清廉高洁,“茶烟”暗含闲适,二者共同塑造诗人超然物外的形象。
D. 尾联化用《后汉书》典故,以“落花飞絮”隐喻政治风波,含蓄表达归隐之志。
3. 诗歌颈联“茶烟静拂听琴鹤,谷雨轻笼锄麦人”历来为人称道,请赏析其精妙之处。(6分)
二、参考答案
1. 答案:C
解析:陆游“矮纸斜行闲作草”表面写闲适,实则暗含壮志难酬的苦闷,而王诗“茶烟静拂听琴鹤”是纯粹的雅趣,情感基调不同。
二者均写茶事,但陆诗“闲”中藏讽,王诗“静”中显乐,意境迥异。
2. 答案:C
解析:
A项错误:王诗语言平易流畅,但未刻意模仿白居易的通俗化倾向。
B项错误:“通感”不成立,“轻笼”为视觉描写,突出谷雨的朦胧与农人劳作的和谐。
D项错误:“落花飞絮”无政治隐喻,仅为春景实写,表达对田园的留恋。
3. 答案要点(6分):
意象选择:以“茶烟”“琴鹤”写闲适雅趣,“谷雨”“锄麦人”绘农耕实景,虚实相生。
感官结合:“静拂”(听觉)与“轻笼”(视觉)交融,营造恬淡意境。
对比手法:士大夫的听琴品茶与农人的冒雨劳作形成对照,暗含对民生疾苦的体察。
炼字精准:“拂”“笼”二字化静为动,赋予自然景物以灵性,凸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细腻观察。
以上为提示方面,学生能答出其中3条,并以手法+分析+效果的模式给出合理答案即可。
拓展训练题:王禹偁《和陈州田舍人留别其四》的颈联上句与陆游《临安春雨初霁》的颈联在意境营造和情感抒发上有何不同?
答题模式1
王禹偁《和陈州田舍人留别其四》的颈联上句与陆游《临安春雨初霁》的颈联在意境营造和情感抒发上存在显著差异。
意境营造
1. 王诗 茶烟静拂听琴鹤
意境: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。茶烟袅袅,轻轻拂过,诗人在此环境中聆听琴声,与白鹤为伴。营造出一种闲适、恬淡、高雅的意境。
2. 陆诗 矮纸斜行闲作草,晴窗细乳戏分茶
意境:刻画了诗人在春雨初霁后的日常生活。在短纸上随意书写草书,于晴朗的窗前细细品茶、玩赏茶道。营造出一种表面闲适、实则压抑的氛围。 情感抒发
1. 王诗情感: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闲适生活的满足。在忙碌的公务中,仍能享受片刻的宁静与雅趣,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、热爱自然的情怀。
2. 陆诗情感:抒发了诗人内心的郁闷、惆怅和无奈。表面的闲适活动掩盖了壮志难酬的苦闷,对国家多事之秋却无所作为的感慨,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失望。
答题模式2
“茶烟静拂听琴鹤”与“矮纸斜行闲作草,晴窗细乳戏分茶”均以茶事活动为背景,却因诗人处境、心境的不同,呈现出迥异的意境与情感表达:
一、“茶烟静拂听琴鹤”的意境与情感
茶烟袅袅、琴声悠扬、白鹤翩跹,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。茶烟“静拂”体现环境的清幽,琴鹤象征高洁脱俗,自然与人文交融,三者共同营造出超然物外的和谐意境。
诗人沉浸于茶烟、琴韵、鹤影中,显露出对自然之趣的纯粹享受,抒发了物我两忘的愉悦之情。鹤在传统文化中象征清高,琴代表中和之音,茶烟喻示淡泊。三者结合,抒发了诗人超脱尘俗、精神自由的向往之情,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追求。
二、“矮纸斜行闲作草,晴窗细乳戏分茶”的意境与情感
室内仅见“矮纸”(短纸)、“细乳”(茶沫),格局狭窄,暗示诗人被困于京华的压抑,是逼仄之中的压抑意境。
诗中“世味薄似纱”“谁令客京华”直斥官场炎凉,而“作草”“分茶”的雅趣实为排遣政治失意的无奈之举,抒发了表面闲适下的深沉苦闷之情。
【拓展延伸】文化心理的深层映射及宋代文人“闲适诗”中的政治寄托。
“听琴鹤”:承袭唐宋文人“茶琴一体”的雅趣传统,体现士大夫对“和静清寂”境界的天然亲近,是主动的精神栖息。
“戏分茶”:南宋士人在政治困局中,将茶艺异化为排遣工具。陆游以“闲笔”写“戏茶”,实为对“报国无门”的委婉控诉。
同涉茶事,却因诗人境遇与心境差异,一者展露 “天人和谐”的澄明之境,一者深藏 “志士囚困”的时代悲音。前者是文人理想的诗意实践,后者是理想幻灭的曲笔自嘲,共同构成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双面镜像。
发布于:山东省股票加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