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范阳的叛乱其实比造句还容易。范阳那位,安禄山,能在自己打算反叛时,跟高州刺史还得事先打个招呼,邀请对方一同参与,真是够仗义的了。看似孤立的行动,背后竟有着广泛的联络和准备。安禄山的举动与其说是个人的野心,不如说是众多“忠诚”的信任和默契的展现。
2、李善德和鱼承恩将荔枝送往长安的那一幕,成为长安市民热烈欢迎的焦点,给我带来的不适感,倒是剧版中最为刻意和令人失望的地方。杜牧所作《过华清宫》里提到的那句: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,深刻表达了一个历史现实:皇宫的繁华外,百姓对皇帝个人趣味无暇顾及。为什么“无人知是荔枝来”?因为他们的生活早已被大大小小的政治事件占据,而无暇关注皇帝送给贵妃的这一番浪漫之举。改编剧为了娱乐效果,把这件事包装成了某种盛大的庆典,甚至变成了奥运会般的热闹场面,实在是有些过头了。
展开剩余71%3、原著中的人物设定相对简洁,除了一个因过度奔跑而死的林邑奴外,剧版却加入了几个原本并不必要的新角色:例如追随郑平安死去的狗儿,女版林邑奴蓝玉,以及一个负面形象的反派鱼承恩等。特别是鱼承恩的加入,仿佛是动画片的元素插入,让整个故事的真实感瞬间崩塌。
4、剧版中的货币体系呈现出了明显的崩溃。原著中,李善德买了一处房产,价值300贯,其中100贯是自己的存款,剩下200贯借贷,月利4分,两年后需归还392贯。剧版则做了一些改动,李善德的存款变成了130贯,借款额增加到150贯,利息保持4分,两年还款额降至294贯。虽然数目调整了,但所反映的问题依然相同:货币体系的紧张以及经济压力的巨大。剧中,还加入了何有光为右相杨国忠输送三千万贯的情节,若按现代货币换算,三千万贯就相当于三千亿人民币。如此巨额的财富,如果真的被掌控,何有光哪里还需要当什么岭南皇帝,直接去开疆拓土,横扫四方岂不更好?
5、何有光拿到兵鱼符,调动水师上岸,向高州造反的桥段,其实看上去让人有些忍俊不禁。剧中水军的指挥官,带领麾下水军队伍跋涉向高州进发,然而奇怪的是,剧组似乎误以为水军上了陆地就失去了所有交通工具。水军的训练和作战确实是在水上,但当他们没有作战任务时,完全可以借助陆军的资源,像任何军队一样拥有运输工具。这一设计显得过于牵强,令人不禁质疑剧组的考证是否足够到位。
6、最后,郑平安这个角色的刻画,也让我产生了些许困惑。一开始,我对岳云鹏饰演的郑平安抱有不少期待,希望他能以幽默的气质和极具特色的角色魅力为剧情增色。但最后的结局,让人觉得有些情绪化和过于沉重。岳云鹏在古装剧中确实有过几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,《长安的荔枝》中的郑平安,带有浓厚的搞笑色彩,《唐探1900》里的费洋古既聪明又勇敢,甚至英勇就义,而《半湖绿》中的武义淳,聪明却又因弄巧成拙致死。这些角色都有一个共同点:身世复杂、任务艰巨,但大多都死得很惨。郑平安虽然在剧情中有较强的任务感和使命感,但他的死亡最终有些让人感到过于急功近利。明明完成了自己使命,并即将得到赏赐,但最终因为保护李善德而与坏人同归于尽,这一选择让人有些不解。李善德的逃脱显得轻松而随意,他甚至有时间去给郑锦娘上坟,似乎一切都变得淡化,令人感到戏剧张力的丧失。而郑平安的死,更像是一种过度的情感泛滥——他虽为主角舅子,但死得并没有太多深刻的历史必然性,反倒让剧情略显单薄。最后,那个追随郑平安死去的狗儿,虽然原著中角色未必鲜明,但剧版的编排却不知为何反复制造情感高潮,却又让这种“狗儿”式的牺牲失去了原本的深刻和感人。
发布于:福建省股票加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