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的收获季,美国豆农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。
因为中国这个不可替代的客户,从5月起,对美国大豆的采购量一直是一个醒目的零。
一位伊利诺伊州的豆农面对媒体采访时,明确指出“他们需要市场,而不是政府的补贴”,也道出了当前美国农业界最普遍的绝望。
与此同时,10月9日,特朗普又收到一个坏消息。
因为中国直接发布两项针对稀土相关物项及技术的出口管制公告。
这一举措,被国际观察家普遍解读为中国在中美战略博弈中,于贸易战场之外开辟的又一个关键阵地。
回顾中美贸易摩擦的进程,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。
第一阶段始于2018年,由特朗普政府单方面挑起。
其核心特征是美国采取全面进攻态势,而中国处于战略防御状态。
特朗普政府依据所谓的“301调查”,对中国输美商品分批次加征高额关税,首当其冲的便是航空航天、信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。
这一轮打击,意图非常明确:直接遏制中国产业升级的势头,打压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追赶能力。
当时中国的反制措施,虽然同样坚决,但更多地体现出“你打你的,我打我的”的防御性思维。其中,农产品特别是大豆,成为中国反制关税清单上的重要选项。
这一选择精准而有力,直接影响了美国共和党的传统票仓——农业州。
然而,当时的博弈仍停留在传统的“关税对关税”层面。
美国掌握着进攻的主动权,而中国的反制是在捍卫自身利益,尚未能完全扭转战局。
2025年收获季,美国大豆对华出口的“归零”,与10月9日中国对稀土技术的出口管制,共同构成了第二阶段博弈的标志性事件。
这一阶段的特征发生了根本性逆转:中国开始展现出强大的战略主动性与精准的反制能力,而美国则陷入被动应对的守势。
中国不再仅仅依赖于关税手段。
大豆市场的“归零”,是中国通过数年布局,成功构建了多元化大豆供应体系后的必然结果。
数据显示,中国已将未来进口重心转向南美,巴西等国完全替代了美国。
换言之,这也说明,中国目前已经实现在不损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,直接将美国大豆“请出”市场。
而稀土技术的出口管制,从某种程度来说,其实也是中国筹码的升级,开始将博弈从“货物贸易”层面提升至“技术安全”与“产业链安全”的程度,进一步增加了我们跟美国斗争的主动权。
稀土作为现代高科技工业、国防军工和绿色能源产业的“维生素”,其提炼、加工技术的重要性,远高于原材料本身。
此举被分析师普遍视为中国在博弈中打出的一张“王牌”,它直接回应了美国此前在高端芯片等领域对中国的封锁。
从大豆到稀土,中国的反击完成了从“对称”到“非对称”,从“当下”到“未来”的升维。
在这场进入第二阶段的博弈中,双方的胜算已然发生变化。
美国的困境是结构性的。
在大豆战场上,美国面临的是市场替代的绝对困难。
中国作为一个年进口量近亿吨的单一市场,在全球范围内找不到任何对等的替代者。
美国转向东南亚、欧盟的推销,被业内专家形容为“试图用水杯去填满泳池”。
而在稀土战场上,美国面临的则是时间与技术的双重壁垒。
重建一条独立于中国的、安全可控的稀土全产业链,不仅需要巨额投资,更需要长达数年的时间。
正如一位产业分析师所言:“中国管制技术出口,相当于不仅关上了水龙头,还收走了修水管的技术手册。”
反观中国,其战略主动性正源于此前的未雨绸缪。
无论是大力推动国内大豆产能提升,还是提前布局并掌控稀土全产业链技术,都体现了其强大的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。当下的组合拳,并非临时起意,而是长期战略在关键时间点的集中呈现。
历史的剧本已经翻页。
当美国农民看着他们卖不出去的大豆,当华盛顿的决策者,审视着中国不断收紧的稀土技术管制清单时,他们必须意识到,博弈的规则已经改变。
中国已经掌握了更多主动权。
股票加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